中国留学生自述在休斯顿入境遭审查 36 小时后被遣返并被禁入 5 年

【路德社·简讯 ET 2025年8月28日】
近日,一名自称赴美攻读文学硕士的中国留学生在社交平台发表长文,称自己于 8 月 15 日傍晚落地休斯顿乔治·布什洲际机场(IAH)后,被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带往二次检查,经历多轮问询、行李与电子设备检查以及宣誓笔录,最终被认定不予准入并适用快速遣返,附带五年禁入令;自落地至被押送登机,时间约 36 小时。

当日约 17 时航班抵达 IAH。初检时,官员查看其旧 F-1 与新 I-20,随即以“需要更改签证号码”为由,将其带往二次检查室。最初约三小时,当事人一直在候检区等待,认为只是信息校对。其后,一名资深官员(下称“D”)出现,先护送其领取托运行李,再带入一间小房对随身与托运行李做逐件检查。随后,D 带其进入办公室,以手写记录方式询问个人与就学情况,重点围绕:本人及父母是否为中共党员、本人是否为共青团员及是否缴费、是否加入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SSA)、资金来源与是否与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存在申请或资助关系、以及若干中国社交媒体账号信息。当事人回答称:父母为党员,本人不是党员;中学时加入过共青团;研究与生活资金由就读大学与父母提供;与 CSC 并无资助往来。
问询后,D 收走其两台笔记本电脑、两部手机与一台平板,要求提供解锁密码,并将其带回候检区。当事人称,离开前 D 嘱咐其“不要与外面的中国人说话”。在候检区与其他中国旅客交流时,当事人得知现场已有两名理工科博士生被签发遣返并附五年禁入,办理官员同为 D。两人判断其文学专业相对“不敏感”,安慰其不至于被遣返。
深夜,第二轮问询开始。当事人进入办公室后,D 语气转为强硬,指控其“对联邦官员撒谎”,并展示其手机内加入的“CSSA 新生群”聊天界面,追问其与 CSSA 的关系与活动。随后,D 指向其与朋友在社交软件上讨论 CSC 的聊天记录,连续追问“是否申请、是否打算申请、是否帮助他人申请”。当事人回答从未申请,赴美目标是攻读全额资助的博士,不需要 CSC 资助。其后,D 在其一台旧电脑中发现其本科阶段的一份“思想/道德报告”,开头含“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习近平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等表述,并以此质疑其陈述真实性。当事人解释该文系学校制式文本,且为完成任务曾借助 GPT 撰写,但未获认可。
凌晨时分,第三轮为宣誓笔录。D 要求其举手宣誓并开始逐字记录,问题与前两轮基本一致。约二十分钟后,D 通知其被认定为“不予准入”,将适用快速遣返并附五年禁入。当场,两名官员用黑笔划销其学生签证页,并让其在电子平板上签字确认。当事人返回候检区时称,已与外界失联近 12 小时。
在随后等待期间,当事人描述候检区环境为:灯光通宵不熄、室温约 15–17℃,可供休息的仅有少量单人沙发、婴儿床或塑料凳,无毯子,仅发放一张铝箔保温片;食物为维持基本温饱的简餐;与外界联系受限;官员不鼓励旅客聚集交谈,态度生硬。按其说法,CBP 表示将尽快安排返程航班,但不告知具体航班信息,通常在起飞前约 20 分钟才通知登机。
第二天中午,当事人被带去进行搜身、指纹与 DNA 采集,并获准拨打一通约一分钟的电话报平安。下午,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到候检区核对其托运行李,D 短暂出现与前台交谈。当天夜间仍未接到登机通知。当事人称在寒冷与明亮灯光下难以入睡,精神状态持续下降。直至第三天凌晨约 5 时,其被官员带离候检区,押送至登机口登机离境。自落地到登机,总时长约 36 小时。
截至目前,这一叙述来自当事人公开发表的个人经历,围绕的具体时间点、问答与流程均以其自述为准。除当事人文字与其自我提供的细节外,尚无外部公开材料对个案进行逐项印证。以上报道仅据其叙述复原事件经过,不延展制度评述与争议讨论。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