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四层合围落地:SWIFT断接、资产冻结、反规避封口,中共已无路可逃

【路德社·简评 ET 2025年8月28日】
2025年6月16日,中共宏观经济信息网发布了一篇文章《连平说美国很难把中国踢出SWIFT、冻结资产也不现实》的文章,从标题到落脚点都是安慰剂。它把董事席位、投票程序、体量大小当作护身符,把法律门槛、清算网络、托管体系、反规避执法全都忽略。现实运行的是一套工程化流程:政治触发变成法规文本,法规文本落到基础设施开关,配套的是二级制裁、托管与外汇轧差的收口、航运保险与卡组织的止血,最后再用贸易“反规避”把第三国通道一并关掉。俄案把流程跑顺了,如今这套工具箱针对中共国家队与代理网络,已经进入常态化运转。再配合川普政府对习共生存空间的全方位极限压缩,事实上中共已经是草木皆兵了。
文章的第一个支点是“SWIFT不归美国,想踢没那么容易”。事实恰好相反,关键并不在美国“拍板”,而在欧盟立法触发。只要限制条例生效,SWIFT依法对指定银行断接,先是名单,后是扩围,都是文本到位、系统执行。文章用“董事席位”“大而难去”来压场,是把治理结构当成免死金牌。SWIFT不是资金清算的总阀门,它是指令网络的高速公路;真正的封锁同时从资金清算侧夹击:美元不止CHIPS一条闸门,另一条大额即时报文/资金转移同样有等效杀伤。一端断报文,一端卡清算,美元通信流与资金流一起变成“名义可见、实务不可用”。这一步,美方靠的是国家紧急状态下的行政令与财政部制裁规程,参与行合规把账户权限、往来额度、代收付账户一层层收紧,执行的是手册,不是口号。
第二个支点是“CIPS可以顺理成章顶上”。这句话对不住现实。CIPS的覆盖度与体量远小于SWIFT,跨境人民币业务大量仍沿用对方的消息标准与配套设施。更关键的是外汇轧差与对手方风控:把高风险行剔出多币种轧差平台后,做大额即期与掉期的对手方风险瞬间抬高,多数国际行的模型会自动把你价格抬到不可承受。文章把“我们有自己的系统”当成答案,回避了全球网络效应与对手方约束这一行规。
第三个支点是“非战争状态冻结不了”。这属于混淆概念。冻结与限制访问不靠“战争”,靠的是现成的国内法框架;先宣布紧急状态,随后按条目封禁“在美或受美管辖范围内”的财产与权益,配套常见问题与豁免口径,银行与清算行按章执行。欧洲这边,托管网络的工程学更直白:主权与机构资产进了欧系托管,冻结“本金”、管理“收益”、设置“用途”,都有成熟的会计与合规处理路径。文章还抛出“美债不记名、无法穿透”这种老黄历,跟今天的记账式托管现实完全对不上。说白了,只要政治决断与法规文本一致,资产管理与托管执行就是按钮问题,不是猜谜游戏。
第四个支点是“法难责众”。历史罚单摆在那里,跨境大行面对二级制裁与美元清算断接的代价,不会替任何一家高风险对手去赌生死。从合规官到风控模型,大家看的是账户权限、代收付资格、托管可达性、轧差准入,不是民间作文。文章口口声声“众”,可一到签字就剩“谁先被罚、谁先断供”的现实账本。
第五个支点是“可以改走第三国”。这条路在主流大市场已经被制度化堵上。美、欧、加、墨把“反规避”写成常态,转运即同罚;美国先在光伏跑熟,再往更多链条复制;加拿大顶格加税,墨西哥把对华加税写进预算;欧洲在电动车上给出比例与期限。任何还想做美元生意的银行、航运保险、卡组织和收单网络,都要靠向合规一侧,不可能替你扛二级制裁的系统性风险。能走的只剩些零散缝隙,票据贵、期限短、随时被清算,规模化不可复制。
第六个支点是“美元会反噬、美元债务是软肋”。市场用脚投票:美元在支付与储备中的份额稳在高位,关键不是一句“会不会崩”,而是清算—结算—托管—外汇四层网络稳不稳。对手方在乎的是合规成本与可达性,不会被“吓美元会塌”的宣传左右。美国的债务账本,会被装进更大的政治与法律叙事里处理;中共在全球渗透、网络行动、代理人、非法金融与毒品资金上的历史包袱,已经给了对方足够的“使用说明书”。从道义上,把这些资金链切断,是正当防卫;从法理上,冻结与限制访问是既有工具;从执行上,银行、清算、托管、保险各有抓手。
文章末段那套“对策清单”,看着像“有备无患”,本质还是在躲核心矛盾:美元就是中共的空气。跨境结算靠它,对外融资靠它,官方储备用它,香港那条货币局动脉也绑在它身上。对手在做的,就是逐只拧氧阀:先拧名单,把能量最大的节点切掉;再拧账户与清算,把流动性压成形式存在;再拧托管与外汇,让“持有”与“交易”的车票变贵、变短、变不稳;航运保险与收单体系作为末端阀门收口,让实物流与零售端一起失血。能迂回的地方,用二级制裁把灰色中介变成高危行业,价格与合规一起把它挤出系统。这才是真正让它草木皆兵的原因,不是心理紧张,是现金流、授信、保单、对手方四条线一起收紧的物理现实。
还有一个被原文刻意忽视的底气:对手不是“边打边饿着肚子”,而是在重构供给侧。AI工厂化把算力中心当工业设施来建,电力、冷却、站址、调度与监管写进多年规划;天然气、核能与可再生的组合在兜底,液化气出口扩容、油气产出上行。供应链迁移不是抬机器,而是把自动化、软件、标准、质控、融资一起迁走,在北美与友岸搭出“更可控的替代解”。脱钩因此不再是“挨饿式断裂”,而是“替换式切换”:先替关键环,再替高风险段,最后替外围件。速度可能慢于口号,但方向稳、抓手硬,对靠补贴与灰色配套维持竞争力的体系,是结构性流血。
把原文逐条拎出来,能成立的部分不多:SWIFT不是“想踢谁踢谁”,而是“法规触发、系统执行”,但这恰恰说明“能踢并且会踢”;冻结不是“战时特权”,而是日常工具;第三国不是“退路”,而是“高危区”;“法难责众”遇到二级制裁就会土崩瓦解;“CIPS替代”对不上网络效应与风控模型。剩下就是“体量大、朋友多”的空话。体量大意味着被动更大,朋友多意味着对手方越稀缺、票据越贵。工程在推进,阀门在收紧,这才是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