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战后方案”曝光 对中共国“第四天”改造具有极大参考意义

【路德社·报道 ET 2025年8月31日】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一份长达38页的“加沙战后方案”近期在华府流传。文件由以色列企业家牵头、曾获咨询公司团队参与建模,核心设想是:战后把加沙置于美国主导的托管至少10年,在维持总体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以市场化资金重构产业与城市,最终把整块地区改造成高科技制造与滨海度假带。
方案把人口安排写成“自愿/临时迁居”。对全体约两百万人,提供两条路径:一是“自愿前往第三国”,可获得5000美元现金、四年房租补贴与一年口粮;二是在加沙境内进入“安全区”过渡居住以待重建。文件声称,若居民选择外迁,信托在财政上“比安置在安全区更省”,并给出节省额度的测算。
为避免直接动用美国纳税人资金,方案设计了“加沙重构、经济加速与转型信托”(GREAT Trust),拟通过公共与私人资本引入约1000亿美元,用于“超级项目”:电动车整车与零部件工厂、区域数据中心、滨海酒店群与住宅综合体等。文件宣称十年期内“接近四倍回报”,并形成长期现金流。与此并行,文件把以往发粮救援的 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 单列为人道体系,称初期秩序与护送主要由西方私营安保公司与第三国人员承担,随后逐步移交给本地警队。
空间与基建蓝图颇为具体:以约30%的公共土地作抵押先期融资;新建环城公路与有轨电车(图示有标注“MBS 高速”,意在争取沙特参与);北南向主干道以阿联酋领导人冠名;最南端建设新港与机场,强化与埃及、以色列和海湾航路的连接。西海岸打造“加沙里维埃拉”(文件中甚至出现“加沙川普里维埃拉”的字样)滨海带与人工岛设想;东侧布置“智能工业带”;中部规划6—8座“AI智能新城”(20层混合社区),配套学校、诊所、公园与高尔夫。对“回迁家庭”设置约1800平方英尺、估值7.5万美元的换房指标。为解决产权与融资,文件设计了“数字重建代币”:由信托按原土地权属发放,既可在外地兑现生活,也可在新区落成后回购成住房或资产份额。
“加沙川普里维埃拉”(Gaza Trump Riviera),是近期一份长达38页的“加沙战后方案”中的核心卖点:把加沙西岸海滨改造成高端度假带与旅游—会展—住宅综合区,配套高科产业与新城群,整体包装为“中东的里维埃拉”。该方案由以色列企业家牵头,曾有咨询团队做过金融建模,并在华府层面被拿到桌面讨论,作为将来“战后秩序”的一个选项。
里维埃拉(Riviera)原指地中海利古里亚海岸一带(意大利热那亚至法意边境)。现多特指法国里维埃拉(蔚蓝海岸)与意大利里维埃拉:气候温和、游艇码头、海滨度假城镇密集(如尼斯、戛纳、摩纳哥等)。引申义:用于形容任何面向中高端旅游、度假与滨海不动产开发的高档海滨地带。
安全与治理方面,方案写明第一年以色列保留总体安全处置权;内部秩序主要由第三国人员与私营安保维持;随后在十年托管期内逐步转交给本地力量。正式政治安排则被搁置到“去极端化的本地政治体”形成之后。法律路径上,文件援引“依法既存疆界原则”等原则与《奥斯陆协议》中的自治限制,主张以美以协议把加沙的行政权“移交给信托”,再演化为托管。不过,外部评估普遍认为此路线在国际法与联合国框架下难获认可。
uti possidetis juris(拉丁语),译为:依法既存疆界原则(常见译名还有“既得疆界原则/既得领土原则/殖民地行政边界继承原则”,意指新独立国家通常继承独立前的既有行政边界)
《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1993~1995年间达成的一揽子临时安排。奥斯陆框架确立了加沙由PA承担部分治理与治安的过渡路径,也为后来各种“战后/重建”方案提供了经常被引用或争论的法律与治理参照。
推进现状与争议:报道指白宫层面曾召开“战后方案”讨论会,参会者包括国务卿卢比奥、总统特使威特科夫、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川普女婿贾里德·库什纳等,但会后无正式决议。参与建模的咨询公司强调并未获官方批准,且已对内部牵头者作出人事处理。阿拉伯国家与巴勒斯坦各方对“迁居”与“托管”持强烈保留,强调战后安排应通向巴勒斯坦建国;多名法律学者提醒,若存在事实上的强迫或返乡受限,即便附带现金激励,也可能违法。加沙受访居民普遍反对外迁。
总的来看,这是一套把美国托管、私营资本重建、“自愿迁居”补贴与私营安保维稳打包的整体方案;它在政治可行性、国际法与地区接受度上阻力巨大,但其若干构想(资金信托、产业导入、分层安保)正进入华府关于战后秩序的讨论议程。后续关键,取决于华盛顿与地区国家是否愿为这套“资本化重建+延迟政治安排”的路径背书,以及文件中最具争议的人口安排是否会被明确剔除或重写。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