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端”的惊雷:胡塞高层12人瞬间被抹去,习近平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路德社·简评 ET 2025年9月1日】
8月28日的萨那空袭,把胡塞武装的“内阁”一锅端了——连同“总理”艾哈迈德·拉哈维在内,多名部长当场遇袭身亡。9月1日,萨那最大清真寺万人送葬,胡塞方面公开承认拉哈维等高层死亡,并誓言报复。这不是前线拉扯,而是对准指挥层的“斩首式”打击,速度快、情报准、窗口短,给所有仰赖“代理人作战”的政权上了一堂冷酷的课。
对北京的心理冲击,不在“谁死了”本身,而在“怎么死的”:
- 零预警、直取中枢:以色列情报主导的精确打击,选择胡塞高层集中开会/听训的时段下手,信息链路、目标指示和火力到达实现“时空叠加”,留给对方的反应时间几乎为零。对于习当局而言,这意味着一旦其海外“小兄弟”集中亮相、合影作秀,都会变成可计算、可预测、可命中的“时间-地点解”。
- 组织替补≠指挥恢复:胡塞迅速推“代理总理”顶上,但这只是“职位补缺”,不是“作战恢复”。当你在一次打击中同时失去外交、能源/电力、信息、文化/传媒、社会事务等多个链路的主管官员,真正塌陷的是跨部门协同与决策效率。北京很清楚,这类塌方式损失,靠“换人+喊话”补不回来。
- 舆论与震慑的双重外溢:葬礼人山人海、口号震天响,但外部看到的是:第一次把胡塞高层“打到出殡”的既成事实。这类“事实传播”远比任何口水战有力,也让其他“轴心—代理人”链条里的参与者迅速做风险再评估。
北京为什么会“心里发凉”?因为胡塞并非孤例,而是它在中东—红海叙事中的一块“样板”。过去一年多,胡塞拿“反以、扰航运”当政治筹码;北京方面在对外宣传上则保持“选择性同情”和“责任模糊”,国内外喉舌也在第一时间用“以色列空袭致总理身亡”的框架转述事件,试图把舆论重心导向“后果”,而非“胡塞先前的行动-报复链”。这正好暴露出北京对“代理人失血”的敏感和焦灼。
更扎心的是“可复制性”。对中共最要命的不是这一次,而是这样的打法在多个战场已被实证为“可复制”:情报穿透、窗口捕捉、跨境远打—再辅以海上交通线点穴,形成“杀伤+约束”的组合拳。胡塞被打掉“内阁级”头面后,随即对以方关联油轮发射导弹以示强硬,但并未改变既成损失,只会拉高自身被持续清剿的概率。在北京视角里,这等于把“代理人反噬—再受惩罚”的闭环演示了一遍。
对中共的三点“心理阴影面积”:
- “我能护谁”开始变成“我还能护多久”:当对手把你代理人的“会场瞬间”变成“打击窗口”,你对外的“政治保证”会迅速贬值。胡塞今天的结局,是明天任何受北京话语鼓励的“伙伴”的风险样本。
- “集中露面=集中暴露”的恐惧:高层合会、对外宣誓、直播造势,这些对专制体系很重要的“仪式感”,在精确打击时代却成了“自暴其短”。北京无法不联想到自身海外节点与座上宾出入的“暴露度”。
- 叙事破产的加速器:当中国官方与友媒忙着强调“伤亡”与“愤怒”,国际主流报道却把“首度实现对胡塞高层的成功斩首”作为核心事实。叙事权被事实碾压,这会反噬北京长期经营的“和平调停者”人设。
结论很残酷:胡塞的这次“沉舟”,不是北京棋盘上可随手丢弃的一枚卒子,而是一次对“整条代理人链条安全感”的系统性打击。当你的“朋友们”发现,站到你这一边,可能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一锅端,谁还愿意替你出面撑场?这才是让中南海夜不能寐的地方。
原始留言者: cormano (由系统自动同步)
无论是邓矮子的韬光养晦,还是包子的战狼式外交都无法掩盖中共的狼子野心。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人类造福【处心积虑的靠宣传机器包装自己吹嘘自己都是为了人类,包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宣传】,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借用这个党这条贼船来获取自己的私欲。历史上他们的朋友有几个是有好下场的。201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书。作者方可成一篇网络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人民日報》的數據庫的數字還透露了其他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比如,老朋友中的日本人最多,達到111人,是排名榜眼的美國人的兩倍多。更有意思的是,根據我之前利用《人民日報》數據庫做的另一項研究:被中國官方宣稱「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國家和組織中,位居前兩位的同樣是日本(47次)和美國(23次)。”这般精神分裂般的作者也是没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