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拟定“相当具体”的战后乌克兰多国部队部署方案,美方提供指挥与情报作为“后盾”


【路德社·报道 ET 2025年8月31日】
《金融时报》8月31日刊出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专访。她披露:欧洲多国正在拟定“相当具体”(pretty precise)的战后对乌克兰多国部队部署方案,将由欧洲主导,而美国将作为“后盾”提供指挥控制、情报与监视等关键支撑。她并称,相关协调源自8月中旬在华盛顿与川普总统、泽连斯基及多名欧洲领导人的会晤,9月4日还将在巴黎继续推进。
部队设想与规模:受访信息显示,方案考虑在停火/和平协议后派出数万名欧洲军人进驻乌克兰,作为对乌安全保障的核心支柱;最终是否派出、派多少,由各成员国自行作出政治决定。美方不会派地面部队作战,但将以指挥控制(C2)、情报/监视(ISR)等方式“在后台”支撑这支欧洲主导的多国部队。
华盛顿与巴黎两条线并行:冯德莱恩将上述设想,置于美欧高层协同的脉络中:8月18日,欧洲多位领导人与泽连斯基在白宫与川普总统会谈,达成欧洲主导、安全保障“后盾”由美方提供的共识;随后由法国牵头在巴黎续谈,进一步敲定细节。白宫与爱丽舍宫的公开页面均可见当日多边会晤与“自愿者联盟”相关动向。
资金与工业-1750亿美元“贷款买武器”池:除部队问题,她强调长期资金与工业能力同样关键。欧盟今年推出的 欧洲安全行动防务贷款工具(约1750亿美元)已被成员国“几乎订满/全部认购”,委员会正鼓励各国借此与乌克兰国防企业联合生产,或以该资金采购武器转交乌军。后续还将在欧盟预算与“就绪 2030 路线图”下,优先投向防空反导、无人系统、网络能力等短板领域。
战后定位:威慑为主,欧洲“负主责”。专访把“战后多国部队+可持续资金+联合生产”的三件事捆在一起:
- 战后多国部队提供在乌境内的持续威慑与稳定;
- 美方“后盾”保障技术与信息优势,而非替欧洲“代打”;
- 欧盟资金与工业确保乌军薪酬、规模与现代化在和平协议后仍能维持。整体目标是让乌克兰“带着安全保障进入和平”,并把威慑固化为新秩序的一部分。
总之,欧洲打算把“战后在乌克兰驻军”这张牌从概念变成方案,由欧洲牵头、人力为主,美方以指挥控制和情报/监视作“后盾”;同时用1750亿美元贷款池撬动军工联合生产与持续军费,形成“部队+资金+工业”的三位一体安全保障。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