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卫生部内部指示:全国医院2026年3月前完成战备,充当盟军伤员“后方基地”

【路德社·简讯 ET 2025年9月2日】
法国卫生部于2025年7月18日向各大区卫生局(ARS)下达内部指示,要求全国医院体系最迟在2026年3月前完成面向欧洲“重大军事介入”情景的战时医疗准备。文件将法国定位为盟军伤员的“后方基地”,并在与北约/欧盟协同的框架下,预设大规模后送与收治流程。该指示由《鸭鸣报》先披露,法新社已查阅,随后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与印证。
在能力指标上,预案要求体系在 10—180 天窗口内,具备接收与处置 1万—5万 名伤员的承载能力;全国层面要能够连续 60 天,日均 100 例,并能承受连续 3 天日峰值 250 例的冲击负荷。为实现高效流转,文件要求在港口、机场、火车站与公路枢纽附近设置医疗转运中心(CMT),承担“快速分诊—稳定—再转运/回送”的任务,必要时将已稳定的盟军人员回送本国。
人力与学科准备方面,指示明确对全体医护(不分执业部门与专科)进行广泛动员,必要时并入法军卫生局(SSA)体系协同作业;同时强化战创伤学与心理创伤/康复(PTSD、物理医学与康复)能力,适配高强度冲突的典型伤情谱与长期康复需求。
原始留言者: Wen_Gu (由系统自动同步)
🔹为什么说这一定是和中共国开战而不是与俄罗斯的战争部署?(AI根据路德社模型分析) ① 时间窗口的设计 • 文件要求 2026年3月前 完成部署。 • 俄乌战争已经进入第四年(2022→2025),即使冲突升级,也不太可能拖到 2026 再突然大规模爆发。 • 而美欧对华全面军事准备的战略窗口,多数智库和北约文件指向 2025–2027 之间的台海/印太冲突。法国将医疗体系预置到 2026,时间契合的是“中共国作战周期”,而非俄乌。 ⸻ ② 伤员规模的指标 • 预案明确提出:1万–5万名伤员,且要能承受 连续60天高强度后送。 • 在欧洲本土与俄罗斯的冲突,不太可能有如此大规模的盟军跨境伤员涌入法国(波兰、德国、波罗的海三国更近,会先消耗)。 • 但若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盟军在 印太与中共交战,法国本土就会成为“安全后方”——利用欧洲医疗网络收治盟军伤员,符合这种规模设定。 ⸻ ③ 协同机制的表述 • 文件强调法国作为 “后方基地”,并且是 北约/欧盟框架下的统一协同。 • 若是对俄战争,法国更可能是“前线支持”或“东翼增援”。 • 把法国定位成“后方基地”更像是:印太爆发战争 → 北约欧洲盟国不直接参战,但承担后送与医疗保障。 ⸻ ④ 中共才是美欧战略的 长期对手 • 对俄罗斯:美国和欧盟已经通过乌克兰战场消耗+经济制裁,将其限制在地区威胁层面。 • 对中共:美欧文件多次点明它是“系统性对手”,未来十年最危险的冲突点就是台海、南海。 • 法国的医疗战备计划,显然更符合“持久、高烈度、跨大洲”的战争模式,而这正是对付中共的逻辑。 ⸻ ⑤ 舆论掩护与“虚晃” • 法国选择由《鸭鸣报》先曝光,媒体解读时更多指向“俄罗斯威胁”,这是最容易被公众接受的“表面理由”。 • 但真正规模、时间点和战略功能,都明显指向未来 对中共的战争预案。 ⸻ ✅ 总结一句话: 如果是和俄罗斯开战,法国不会把自己定位成“后方基地”,更不会规划 5万规模的远程伤员收治;这种 跨大洲、长期、大规模的后送体系,逻辑上只有在美欧准备与 中共国开战 的情况下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