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社|闫博士说】逐条拆解虚无缥缈的上合峰会“八大成果”;习共“过把瘾”,还不如老佛爷修颐和园庆生有价值 9/1/2025

01|哈梅内伊破天荒地发了一条中文推称伊朗与中国要重塑世界格局
(1)伊朗可能终于从中共拿到了一些好处或承诺,哈梅内伊在此表衷心
(2)以色列对胡塞武装的“长子之灾”斩首行动带来的震撼,再一次戳到了伊朗
(3)中共也发现,指望别人替自己去帮助伊朗没有可能了,要是中共自己再不出手,自己的代理人“哈梅内伊”也要被清理了,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所以让哈梅内伊从远方“强硬表态”,让哈梅内伊相信这次中共是要真正站出来支持自己了。
(4)就哈梅内伊这话说出来,都要重塑世界格局了,美国、以色列能不把它往死里揍么?
(5)以色列对此表示:“中方的意图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以色列已向北京传达了明确的信息,而中国尚未确认将为伊朗重新装备导弹能力。”以色列的意思就是我们已经警告中共了,但他们不确认,不确认就是默认。接下来以色列和美国会更加坚定地站在一起灭中共。
(6)中共这次是终于要走上台前了,这正是美国要的,美国国防部马上就要更名为“战争部”了
另:新的消息曝出来,美国不仅是不给阿巴斯在内的“巴解组织”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进入美国的签证,对所有巴勒斯坦人,哪怕自称是留学、探亲、旅游的,都拒发签证。
02|中共用各种文宣来讲述胡塞武装的”长子之灾“,显示出自己的心虚害怕
(1)以色列用了GBU级别的钻地弹。10架F-15携带1吨的GBU-13和250公斤的GBU-12进行了精准轰炸。
(2)中共也确认:“基本上胡塞文职系统的中坚力量被一锅端,他们的存在维系着胡塞的合法性和运转,他们的损失比击毙一线官兵更致命。“
中共现在发现藏地下也没用,一样被找到,被炸死。但中共也在自我安慰、对内维稳:胡塞的”自愈能力“极强——迅速改组、重申对抗决心。意思是韭菜还很多。
03|普京在上合峰会上说:阿拉斯加峰会达成的谅解,为乌克兰和平开辟道路
就这一句话,就直戳习近平心窝,直接吐血。之前习专门派王毅去欧洲说俄乌战争千万不能停战。
普京也怕习近平狗急跳墙,就像AI界最担心的:习近平狗急跳墙,打开病毒库,把中国人感染上各种病毒后送到全世界……要知道,早在2022年2月,内部的“雷”就告诉路德社,中共的病毒库里已经有33种可以随时投放的病毒,当时“雷”就说,这个邪恶政权必须灭!当年新冠刚出来的时候,第一个关闭边境的就是金正恩;第一个出官方报告(2020年2月)说新冠不是来自自然的就是俄罗斯。
所以,在美国联俄之后,普京和金正恩这次的角色就是去北京安抚、探底的。
普京的目的是“与乌克兰达成和平”,然后把习-中共交了“投名状”,然后再上桌分一杯羹。
04|莫迪的“上合峰会”朋友圈
纵观莫迪“上合峰会”之行在X上发的“朋友圈”,就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习近平的身影,毕竟习近平是出钱、出力、开场子、办派对的人,莫迪提一下,那是外交礼节。其他所有中间发的内容基本都是和普京的互动、开怀大笑,根本没习近平的影子。就说习尴尬不尴尬?
习近平这次“狂舔”和印度的“龙象共舞”还有一个原因:他想要在上合组织里推“上合开发银行”。之前普京一直没松口,现在看习近平愿意自己砸钱,普京也就默认了。那莫迪是否同意就很重要了。所谓“上合开发银行”就是习要通过这个组织继续向外“大撒币”,用经济绑架这些国家。习近平称要在“年内向成员国提供20亿人民币无偿援助“,搞100个”小而美“项目(这就是跟川普的”大而美“对着干、玩文字伎俩的)国内已经经济崩溃、民不聊生了,还要继续大撒币,因为韭菜还以亿计,但朋友已经没几个了。
印度不可能同意这个“上合开发银行”,当初金砖银行的时候,印度就拒绝,印度媒体说:“金砖银行就是中国控制的银行。”现在是一个道理。所以,不意外,这次莫迪也没有松口同意。
对于俄罗斯来说,之前俄罗斯要推自己的“欧亚开发银行”,经过几年俄乌战争,俄罗看清了自己和中共国的实力,而且现在已经和美国联手了,俄罗斯就要进入美国的金融体系了,而且将来要和美国一起来分中共国的战利。俄罗斯现在也有信心了,也知道习共的“上合开发银行”不可能有机会成功,所以,既然你给大家分钱,那我们就配合你表演,把你安抚好。
05|上合峰会结束,中共所谓达成的“八大成果”都是虚无缥缈的。
太虚了,没啥好写的。
哪怕慈禧太后修个颐和园还能百多年后作为个景点让人去休闲、乘凉,这个“上合峰会”,很快会随着习-中共一起灰飞烟灭。
06|额外补充:
皮特·博维(Pieter Boevé),一位荷兰教师,化名“克里斯·彼得森”(Chris Petersen)。他在荷兰情报机构BVD操盘下“扮演”荷兰毛派政党“荷兰马克思列宁主义党”(MLPN)的领袖,1970年代起多次以“兄弟党书记”身份访华,被当作上宾接待,甚至与毛泽东会面、由周恩来设宴,并获中方资助党报《De Kommunist》。2004年此事被公开,确认该党是为对华情报目的而设的“幌子”《卫报》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