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经济顾问:今天和明天讨论对俄制裁,具体时机与程度取决于川普总统

【路德社·快讯 ET 2025年9月7日】

白宫经济顾问凯文·哈西特 (Kevin Hassett):今天和明天讨论对俄制裁,具体时机与程度取决于川普总统。

Related Articles

美财长透露:美欧将同步出手 二级制裁围堵俄油

【路德社·简讯 ET 2025年9月7日】 在俄罗斯于9月7日对基辅发动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空袭、北约战机紧急升空的背景下,美国财长贝森特接受 NBC 采访称,川普总统与副总统万斯已于周五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话,他随后与冯德莱恩继续协调;美欧正在讨论可以共同采取的后续行动。 贝森特强调:华府“已经做好准备”,但必须与欧洲伙伴同步,只有美欧并肩,才能在“乌军能撑多久”与“俄国经济能撑多久”的竞赛中占上风。其核心选项包括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二级关税/二级制裁;一旦与欧盟协同推进,将把俄罗斯经济“推向全面崩溃”,迫使普京走上谈判桌。上述表态与白宫强化对俄“第二阶段”制裁的信号相呼应,且二级措施的实际指向是持续大量采购俄油的国家与企业——尤其是中共国。 采访字幕视频:https://twitter.com/nuomt/status/1964794230284636475

美海军(US Navy):希金斯”号完成海上远征导弹再装填模拟

USS Higgins Completes Expeditionary Missile Reload Simulation At Sea 2025年8月25日作者:海军大众传播专业二等士官 Trevor Hale 澳大利亚克利夫兰湾——“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希金斯”号(USS Higgins, DDG 76)于7月28日在澳大利亚汤斯维尔附近抛锚时,模拟实施一次“标准-2”(SM-2)防空导弹的远征再装填。 此次演训展示了对印太地区持续海上行动至关重要的远征后勤能力提升。美国海军西太平洋后勤群/第73特遣队司令部(COMLOG WESTPAC/CTF-73)在岸上主导了本次再装填行动。 “这次成功的再武装,得益于舰上官兵、岸基支援团队与技术专家之间的出色协同,”COMLOG WESTPAC/CTF-73 军械官、三等准尉凯文·科德林(Kevin Kodrin)表示,“类似演训对于验证我们安全、高效的海上再装填能力至关重要,确保我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保持作战待战状态。” 在2023年与2024年,美国海军驱逐舰分别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伊登与北领地达尔文实施了远征式垂直发射系统(VLS)再装填。2023年9月“护身军刀”演习后,“拉斐尔·佩拉尔塔”号(DDG 115)在伊登完成一枚 SM-2…

篡改历史 习共用文宣把自己包装成抗战主力

【路德社·简评 ET 2025年9月7日】 习共继续扭曲二战历史,把自己包装成抗战主力,彻底否定了美苏的作用。 中共的叙事:9月7日中共观察者网一篇文章《真相π|抗日战争是靠美苏打赢的?》。文中,中共把抗战胜利说成主要靠中国大陆长期消耗(尤其“敌后战场/东北抗联”),美苏只是外因、临门一脚。把时间线拉长至1931年,竟然说自己独自抗战10年,自己是战场中心;然后用所谓的“22次会战、近20万战斗、歼敌150万、70%伤亡在华、日本在华驻军占半数”等不时统计,证明“中国是日军主战场”。驻防/牵制兵力多当作“决定性战场”的证据,弱化太平洋海空封锁与本土打击的战略效果。强调东北抗联“14年牵制70万关东军”与敌后作用;相对淡化国民政府正面战与盟军支援体系。把日本财政崩紧、物资配给、民生饥饿、内阁更迭等结构性崩坏,主要归因为中国大陆的持久战消耗。以“3500万伤亡/民族意志”作道德高地,反驳“欧洲中心论”,把“功劳—正当性”牢牢扣在“大陆是主战场”上。 事实如何呢? 一、决定日本投降的直接变量,不在华北华中,而在海空与东北亚战略层面。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亲口点名“敌已开始使用一种新而极其残酷之炸弹”,这是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关键压力之一,话在那一年8月15日摆得很明白。 同时,苏军于8月发动“八月风暴”,在外兴安岭—满洲平原方向对关东军实施立体突破,数日内击溃其战役体系、俘获大批官兵,这一战役在美军官方学术体系内早有系统研究。 二、打空日本战争潜力的是美国的海空控制与对海上生命线的系统性摧毁,而不是大陆阵地相持。潜艇战:陆海军联合评估委员会的战后权威清点显示,美国潜艇击沉日本海军与商船共计5580000余总吨,约占日本全部船只战时损失的54.6%。日本外线补给与资源输入由此被腰斩。 矿战封锁:1945年春夏的“饥饿行动”以B-29空投水雷封堵本土要道,仅六个月便致35条中47条关键航线被迫停用,港口吞吐量断崖式下坠,直接掐住了军需与粮油的脉搏。 这些并非“侧面战果”,而是让日本工业停摆、部队挨饿的首要原因,最终与本土大规模燃烧/原子弹轰炸叠加,逼出“停战决断”。 三、“兵力多”≠“主战场决定胜负”。日本陆军确有大量兵力滞留中国,但那是占领与治安任务为主。到1945年8月,日本陆军总规模已逾600万,其中在华与满洲长期维持大兵力驻防,并非决定战争走向的机动突击集团;决定性败局发生在中太平洋—西太平洋的航海制权与制空权丧失,以及东北亚方向苏军的战略突击。权威通史与部队分布数据均可证实。 四、“中国造成日本70%军队伤亡”的说法站不住脚。日本防卫省与多部权威研究显示,在华(含1945年前后的中国战区)日本军人死亡量级约为48万—70万之间(不同口径),远非日本军人总死亡(约210万—230万)的“七成”。美国国会图书馆给出的保守估计是**“在中国土地上阵亡的日本士兵约48万”。这与“70%伤亡在华”的宣传自相矛盾。 更重要的是,日本非战斗减员(饥饿、疾病、海上覆没)在后期急剧上升,其根源正是海上运输被歼灭与本土被封锁,这不是陆上“相持消耗”可以解释的。 五、必须分清“谁在中国主要作战、谁接受了投降”。中国战区正面战主要由国民政府军承担,太平洋战争中期以后之补给、空军支援(包括“驼峰航线”与第14航空队)由美国提供;战后9月9日南京的中国战区受降由中国方面主持,这些都是公开的军事与外交史事实。混淆中共在敌后游击与统一战线的战区主力,属于事后叙事再造。 六、被神话的“东北抗联牵制70万关东军”同样经不起推敲。史料显示,东北抗联在30年代后期即遭重创,到40年代初已锐减至千人规模并于1942年撤入苏联改编为训练旅,直至1945年随红军反攻再入境参与配合行动。把这一游击力量叙述成“长期牵制70万关东军精锐”的“主战场力量”,与史实不符。 七、正确的全局图景(时间线/力量对照)1942–1944:中太平洋跳岛作战夺取制海制空,壕沟在中国大陆,海空决战在太平洋。 1944–1945:美国潜艇与空中布雷令日本海运体系崩塌,本土工业、军粮与石油输入骤减,军队饿、舰不能出、飞机无油。 1945年8月:苏军“八月风暴”摧垮关东军;广岛与长崎原子弹叠加燃烧轰炸把“继续抵抗”的政治空间归零;天皇公开承认“新而极其残酷之炸弹”的决定性压力。

Response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