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心虚,被《解放军报》自己写出来了

【路德社·简评 ET 2025年9月8日】
9月8日,中共《解放军报》发表题为《美国防部更名“战争部”引争议》的文章。文章借题“美国把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开腔,连用“将军事扩张的叙事重新包装、为单边主义披上‘合法外衣’”“把‘战争常态化’植入公众认知”“与多边主义主流趋势背道而驰”等句式,把火力对准美国。问题在于,这些指控不是证据,而是恐惧本人的投射。行政令已签,后续走国会立法程序,这个称谓变化的真正含义,是美国把持续多年的“灰色地带冲突”正名为战争范畴的一部分,从此不必等到对方打到门口才“防”,而是可以依据明示的规则与授权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把你赖以生存的超限战空间一块块封死。所谓“合法外衣”,说白了就是:把法律、财政、执法、技术、军力和盟友协同装进同一套可执行的外衣,让海上民兵、网络渗透、对外渗钱洗钱、毒祸供应链这类“不是军队、胜似军队”的手段,统统被纳入可回击、可追责的作战与反制清单。
解放军报最紧张的是叙事被改写。一旦从“防”回到“战”,关键词就不再是辩解,而是归类与指认:谁在海峡和远海用“民兵化”船队强行改变现状,谁在第三国搭建壳公司通道、把黑钱与前端化学品塞进西半球,谁在官民融合体系里搞数据窃取和供应链投毒,谁就处在被合规打击与军事护法交叉覆盖的范围内。过去中共最强的,是把所有动作包成“例行演训、维权巡航、互利合作、互通有无”;现在“战争部”的话语把灰色地带照亮:不是你怎么自称,而是它客观造成的危害怎么被定义、怎么被处置。北京立刻把“军费扩张”“霸权成本”端上来,不过是在给系统内打镇定剂:别怕,这是美国“作秀”。可真正的风向是,规则与授权的边界在收紧,模糊带来的套利窗口在关闭。
解放军报还把这事硬拗成“强化政治人设”。这恰恰暴露了它对美国政治的恐惧与无知:更名的政治后果要经听证、要写进预算、要接受媒体与反战舆论检视;与此对照,中共对内是“总体安全观”常年动员,对外是“例行巡航”层层加码,预算口径和决策链条却在黑箱里。谁在让“战争叙事常态化”,谁在用称谓遮蔽权力,一翻就明。真正让中南海发怵的,不是美国“想打谁”,而是美国“终于把你正在打的那场灰色战清清楚楚地写进作战对象”。称谓的变化意味着交战规则的变化:当先发制人的权能与跨部门联动被制度化,海上阻拦会有更直截的护航与反制,金融与司法会把跨境毒财链与情报链同步做掉,网络与太空域的态势感知会覆盖你“看不见”的暗面,盟友体系会用标准化的情报共享与执法互助把你在第三国的门子一处处掀开。你最擅长的超限战,本质是“打在边界线上躲在称谓里”,而“战争部”的逻辑就是把边界推进到你用来藏身的每一条缝里。
因此,这篇社评看似在指责美国“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其实是在求多边体谅:“请继续给我灰度。”但真实的多边正在反向收束——印太的互操作、欧美的制裁与出口审查、拉美的反毒与缉私、关键技术与供应链的可信重组,都是让国家立场变得可验证、可操作的机制。一旦这些机制与“战争部”的叙事合拢,习近平最担心的不是“名字难听”,而是“动作难做”:你要么收缩,要么被点名。所谓心虚,就是你明白这不是口水仗的升级,而是对你那套“披着民、绕着法、借着第三地”的作战方式给出了一把可合法调用的锤子。接下来真正值得盯的,不是北京怎么骂,而是华盛顿怎样落地:听证里对灰色侵害的明确定义、对海上民兵与网络代理人的法律归类、对跨境毒财链与前端化学品的打击指引、对盟友联动与护航反制的公开口径。一旦这些细则齐活,社评里的那些帽子就只剩下一个用途——遮住害怕的表情。
原始留言者: Wen_Gu (由系统自动同步)
• 俄乌战争的源头不是普京,而是习近平。 • 中共通过“输血俄罗斯”来拖垮欧洲、消耗美国。 • 因此,欧盟若想真正迎来和平,必须直击中共这个邪恶源头。对中共的二级制裁不是“选项”,而是“必然”。 ⸻ 这意味着,俄军空袭越猛烈,反而越会加速欧盟走向对中共的制裁,因为欧洲已经清楚:只要中共还在背后撑腰,乌克兰就不可能有和平。
原始留言者: fc1DV4Dw1G8zvAm (由系统自动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