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彻底心慌,心知“战争部”就是冲它来的

【路德社·简评 ET 2025年9月7日】
中共刊登这篇《社评:比美国防部改名更值得关注的是什么?》。这篇社评不是在分析美国,更不是在纠结五角大楼招牌换不换。它只对国内说话:把现实里的失速与焦虑塞进一只“美国更危险”的喇叭里,先把对方塑造成“随时要动手的扩张者”,再把自己的高压与收紧挂上“不得不”的道德牌坊。这不是评论,这是维稳动员令。
真正扎到中南海神经的是“战争部”背后的权限含义:进入战时授权框架后,许多原本层层审批的流程会直达,法律与预算闸门打开,行动链路更短、更硬,目标更清晰——以军事与执法复合手段解决中共问题。也因此,社评一面嘲讽“改名无用”,一面连连上纲“门罗主义复活”“美洲扩张”,急着把对手先定性为“霸权复辟”,为日后的一切“非常措施”预置道德防线。
它对拉美的着墨并非偶然。华盛顿若从“全球摊派”切到“近域聚焦”,顺着“毒祸—洗钱—黑金—代理人”这条链把证据一段段拎出来,谁在暗处押了注就藏不住。于是文宣抢先把美国描成“帝国恶龙”,等同给自己留后手:若要替“朋友”兜底,立刻包装成“反扩张、反霸权”。这不是分析,是止损。
民族主义在文章里被当成万能胶:把对面描得越凶,队形越好喊“更要团结”;把别人历史上的扩张当镜子照一照,今天的强硬就“顺理成章”。目标很简单——把注意力从失业、地方债、资金外流上挪开,用“外部高压态势”覆盖“内部结构性问题”。与此同时,体制内也需要“叙事供给”:干部有话可背,媒体有稿可转,群众有情绪可依附,维稳链条就接上了。
它还在为谈判抬价、为外部伙伴打气、为后续宣传试水。先把标签贴上,回头在多边场合占道义便宜;给若干“朋友”递眼神:我们会出面“讲道理”;观察哪套话术带得动情绪,再加码放大。所有动作围着一个中心转——把外部塑成风暴,把内部收成静默。
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制造威胁感,掩盖内忧;为强力维稳找话术;给拉美局势预埋“反门罗”的标签;用民族主义稳队形;替外交谈判加价;安抚系统内情绪;测试话术;抚慰外部“朋友”;顺便给自己打点镇定剂。你真要问“为什么发布”,答案就八个字:稳盘要紧,先把声做足。名字是幌子,叙事是武器;改名不重要,把人心盯住才重要。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