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飓风猎人”发布穿越飓风“艾琳”风眼影像

【路德社·简讯 ET 2025年8月19日】
美国空军预备役第53气象侦察中队(“飓风猎人”)公布其 WC-130J 在 8月16日 飞入飓风“艾琳”(Erin)风眼拍摄的视频,清晰呈现“体育场效应”(眼墙向外倾斜、如碗口般开阔的风眼)。该中队隶属403联队、驻密西西比州基斯勒空军基地,受 国家飓风中心(NHC) 任务指派,向预报模型实时回传探空仪与机载传感数据。视频由国防视觉信息系统(DVIDS)收录。
NHC通报显示,“艾琳”在 8月15–16日 间迅速增强,曾短暂达到 五级,此后减弱但仍为强飓风;受长涌与离岸流影响,北卡外滩群岛(哈特拉斯、欧克拉科克)已发布疏散令,东海岸多地提示“威胁生命的海况”。国家飓风中心
为什么要“飞进去”:观测链条的起点
卫星能看形态与云顶温度,却难以直接测得风场与中心气压。侦察机补上这一“盲区”:
- 探空仪(dropsonde):从机腹投放,坠落过程中连续回传温度、湿度、风向风速与气压,直接“钉住”风暴核心环境。
- HDOB高密度报文:每30–120秒发送一次飞行路径上的温压风数据,几乎“实时喂数”。
- SFMR微波辐射计:对海表泡沫辐射的反演,测海面阵风/降雨率,给出地表近实况风力而非仅飞行高度风。
这些数据被送入 HAFS 等高级预报模型(已在2023–2024年转入业务运行),与传统HWRF/HMON相比,HAFS在多盆地的路径与强度预报上表现更佳。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