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出2008旧账求体面:习近平心虚到极点却已黔驴技穷

【路德社·简评 ET 2025年9月8日】

9月8日,观察者网刊文《美国人有一句感恩吗?中国人曾经太天真》,把《南华早报》专栏作者卢纲的一篇文章搬进内地舆论场,用来“回怼”奥巴马白宫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8月31日登在《华尔街日报》的社评。整套动作很清楚:先让伊曼纽尔把“对华威胁”摆在台面上,当一个好用的靶子;随后由港媒专栏把靶子改写成“美国需要敌人”、顺手把“2008年中国救了世界”抬到神坛;最后由内地平台打包成“我们被恩将仇报”的情绪套餐,往国内灌。讲白了,这是一次节奏活儿,不是一次事实争论。也正因为是节奏活儿,泄了底:习近平真的怕了,而且心慌了。

中共的2008~2010年刺激,在体量与速度上确实“托了盘、稳了局”,对全球(含美国)有实打实的正向外溢;但把“美国复苏”主要归功于中共国并不成立——美国是靠本土“财政+央行”的组合拳止血,中共国更多是“救自己、顺带救世界”。

习共把2008年翻出来当“恩情账本”,就是典型的心慌表现。那一年的政策初衷是自保,顺带托了全球需求,这没什么可羞可吹的;可今天把它抬成筹码,意思只有一个:今天已经缺筹码了。真正有底气的时候,不会靠旧账续命;只有没底气,才会反复用“温情线”去对冲“硬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话术里避而不谈芯片与高端制造、避谈关税与出口管制、避谈跨境洗钱网络与代理人体系,反而不断拔高到“文明与秩序”“美国帝国衰落”这类空中楼阁。离地越高,说明地面越烫。

再看这次话术工程的技术细节。第一步,“借尸还魂”。先借一个美国重量级政客的强硬话当“引子”,借他来“立靶”,让国内受众先看到对方的狠话,再由“我方作者”来完成转译,把“威胁”翻译成“美国需要敌人”。第二步,“旧账包装”。把2008年做成神话:我们曾救世界、救美国,于是今天的各种反制都可以被洗成“恩将仇报”。第三步,“回流扩散”。内地平台负责把前两步的素材揉成一锅,端给国内外观望者:一边给国内打鸡血,一边给第三方塞同情。流程有条,情绪在线,但全是表面功夫。

“恩情账本”不是战略,它是镇静剂。对内,它用来稳队形:让大家相信问题在对方,让人暂时忘掉资金外逃、地产出血、青年就业承压、外需转弱、技术封锁加固这些硬骨头;对外,它用来抬价:把对华的制度性约束描绘成“美国政治需要制造敌人”的宿命,从而把具体矛盾稀释到抽象命题里,回避逐条兑现的实务清单。镇静剂能让人暂时不疼,但治不了病;而且用多了,会失灵。

真正的风向,不在这些“好看”的文字上。看名单,看执法,看账户,看物流,看海面上的补给节奏,看加勒比一带的兵力点位,看美洲通道的司法协同。这些“无聊的细节”才是决定成败的扣子。等到扣子一颗颗对上,热闹的口水就会显得滑稽:名字改不改、外媒怎么写、港媒怎么怼,都不改变链条的推进。故事讲得再好,也替不来实力与信用;叙事堆得再满,也挡不住账本与清单。

因此,这篇“恩将仇报”的套话里,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它说了什么,而是它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以这条路径、用这套素材说。选择“外媒立靶—港媒反叙—内网回流”的三段式,说明官方叙事的直出能力在下降,需要外部“背书”来抬轿;反复强调“我们救过你们”,说明当下无法在现实里拿出“可衡量的对等反制”,只能把情绪抬高;把矛盾抽象到“帝国衰落”,说明在具体议题上越来越被动,只能上升到宏大概念来守住自尊。这三个动因叠加,就是“害怕+心慌”的现场证据。

很多人容易被“温情线”带跑:我们曾经拉大家一把,为什么现在遭冷遇?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情感账上,在实力账上。链条已经从“话语”切换到“流程”:谁能控制供给、技术、资本、通道、法律、兵力,谁握方向盘。在流程战面前,旧恩情既不构成豁免,也不产生对价。你可以在夜里讲故事,但天亮以后,还得对着清单走格子。

结尾就说一句硬话:话术越密,底气越空;旧账翻得越勤,手里越没牌。北京今天最大的敌人不是“对面的叙事”,而是现实里一颗颗已经拧紧的螺丝。能把螺丝拧回来的,只有供给、技术、资金与制度的真复位;拧不回来,就别指望靠“我们救过你们”的故事把时间买来。故事是镇静剂,不是止血带;叙事是遮羞布,不是防弹衣。

Related Articles

习近平的心虚,被《解放军报》自己写出来了

【路德社·简评 ET 2025年9月8日】 9月8日,中共《解放军报》发表题为《美国防部更名“战争部”引争议》的文章。文章借题“美国把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开腔,连用“将军事扩张的叙事重新包装、为单边主义披上‘合法外衣’”“把‘战争常态化’植入公众认知”“与多边主义主流趋势背道而驰”等句式,把火力对准美国。问题在于,这些指控不是证据,而是恐惧本人的投射。行政令已签,后续走国会立法程序,这个称谓变化的真正含义,是美国把持续多年的“灰色地带冲突”正名为战争范畴的一部分,从此不必等到对方打到门口才“防”,而是可以依据明示的规则与授权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把你赖以生存的超限战空间一块块封死。所谓“合法外衣”,说白了就是:把法律、财政、执法、技术、军力和盟友协同装进同一套可执行的外衣,让海上民兵、网络渗透、对外渗钱洗钱、毒祸供应链这类“不是军队、胜似军队”的手段,统统被纳入可回击、可追责的作战与反制清单。 解放军报最紧张的是叙事被改写。一旦从“防”回到“战”,关键词就不再是辩解,而是归类与指认:谁在海峡和远海用“民兵化”船队强行改变现状,谁在第三国搭建壳公司通道、把黑钱与前端化学品塞进西半球,谁在官民融合体系里搞数据窃取和供应链投毒,谁就处在被合规打击与军事护法交叉覆盖的范围内。过去中共最强的,是把所有动作包成“例行演训、维权巡航、互利合作、互通有无”;现在“战争部”的话语把灰色地带照亮:不是你怎么自称,而是它客观造成的危害怎么被定义、怎么被处置。北京立刻把“军费扩张”“霸权成本”端上来,不过是在给系统内打镇定剂:别怕,这是美国“作秀”。可真正的风向是,规则与授权的边界在收紧,模糊带来的套利窗口在关闭。 解放军报还把这事硬拗成“强化政治人设”。这恰恰暴露了它对美国政治的恐惧与无知:更名的政治后果要经听证、要写进预算、要接受媒体与反战舆论检视;与此对照,中共对内是“总体安全观”常年动员,对外是“例行巡航”层层加码,预算口径和决策链条却在黑箱里。谁在让“战争叙事常态化”,谁在用称谓遮蔽权力,一翻就明。真正让中南海发怵的,不是美国“想打谁”,而是美国“终于把你正在打的那场灰色战清清楚楚地写进作战对象”。称谓的变化意味着交战规则的变化:当先发制人的权能与跨部门联动被制度化,海上阻拦会有更直截的护航与反制,金融与司法会把跨境毒财链与情报链同步做掉,网络与太空域的态势感知会覆盖你“看不见”的暗面,盟友体系会用标准化的情报共享与执法互助把你在第三国的门子一处处掀开。你最擅长的超限战,本质是“打在边界线上躲在称谓里”,而“战争部”的逻辑就是把边界推进到你用来藏身的每一条缝里。 因此,这篇社评看似在指责美国“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其实是在求多边体谅:“请继续给我灰度。”但真实的多边正在反向收束——印太的互操作、欧美的制裁与出口审查、拉美的反毒与缉私、关键技术与供应链的可信重组,都是让国家立场变得可验证、可操作的机制。一旦这些机制与“战争部”的叙事合拢,习近平最担心的不是“名字难听”,而是“动作难做”:你要么收缩,要么被点名。所谓心虚,就是你明白这不是口水仗的升级,而是对你那套“披着民、绕着法、借着第三地”的作战方式给出了一把可合法调用的锤子。接下来真正值得盯的,不是北京怎么骂,而是华盛顿怎样落地:听证里对灰色侵害的明确定义、对海上民兵与网络代理人的法律归类、对跨境毒财链与前端化学品的打击指引、对盟友联动与护航反制的公开口径。一旦这些细则齐活,社评里的那些帽子就只剩下一个用途——遮住害怕的表情。

美俄联手阻止三战,那么谁在发动三战?

【路德社·简评 ET 2025年9月8日】 9月8日,观察者网刊出一篇稿子《普京与特朗普将联手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引自俄直接投资基金负责人、俄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在 X 的表态——“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赢得二战;普京与川普将阻止三战”,配一张雅尔塔合影,渲染“普京—川普正把乌克兰冲突往终局推进”。文中顺带回顾了8月中旬阿拉斯加的普京—川晤与多次通话,引用普京9月3日“看到曙光”的说法,又摘出川普此前对乌提出的两条硬条件——北约不进、克里米亚不谈——但对“如无进展将加码制裁”的另一只手轻描淡写。 普京与川普将阻止三战,那谁在发动三战??只有中共,但中共闭口不谈。这幅配图更加证明美俄在灭共问题上彻底达成一致! 这篇稿子的叙事手法很典型:先做角色置换,把“普京+川普”摆成全球的刹车手,再把“谁在点火”的那只手从画面里抹掉;再用“雅尔塔”给“势力范围换和平”镀金,让读者天然接受“和平临近”的气氛。关键在于选择性引述:它只放大对乌的约束条件,刻意压低并行的压力与制裁选项,于是现实中的“谈判+施压并进”被改写成“制裁失败、对话胜利”的单线故事;同时把“只在莫斯科谈”这样的议程卡位包装成积极进展,为内宣“稳盘”服务。读到这一步,国内读者得到的感受是:美俄已经谈妥大方向,剩下就是乌克兰配合落地。 把镜头拉回真实语境,指向其实很直白:这套“普京—川普阻三战”的叙事,等于把“潜在引爆者”的标签扣在习共头上。白话说,就是美俄在同侧拽住刹车,告诉北京别再玩引信。莫斯科需要一张“止战信用牌”来换对价和松压,它不愿在台海、拉美、中东替北京承担升级风险;华盛顿(川普政府)则把对话与加压并轨推进,目标是把全球不确定性的阀门锁在真正的加剧者身上,把“毒祸—跨国洗钱—军民融合—关键航道”的链条串成工具包,谈得动就谈,谈不动就压。北京的内宣之所以要急着推出这篇稿子,是因为“拉俄制美”的旧杠杆在钝化,必须用“和平将至”的镜头语言给系统打镇定剂,同时把国内对外部压力的预期往下按。 由此带来的后续很清楚。第一,杠杆失灵:俄方若要维持“止战者”形象,就不可能为北京的新冒险撑伞,尤其是在台海与拉美这类高风险战场上。第二,联动成本上升:美欧在能源与金融线的二级工具会继续上桌,配合对俄下一阶段压力,谈判空间与施压强度同步走高,舆论噪音不再能换取实质让步。第三,乌克兰的筹码不在于接受单方预设地点与议程,而在于坚持地点中立、第三方担保与阶段性安排,把时间换到安全结构上;谁想把“和平叙事”变成倒逼,就会在现实里撞上金融、执法、军贸、海上安全的一揽子加压。 接下来要看的,不是口号,而是曲线和细则:三边会是否真正定下时间与中立地点,而不是被“只在莫斯科”绑架;俄军远程打击是否连续下台阶,而非短期节律波动;美欧是否按时间表同步推出新一轮能源与金融措施,并与对华的毒祸、洗钱、军民融合执法打通。若这些变量朝上述方向走,观察者网的这篇文宣就暴露了它的真实功能——不是宣告和平,而是承认现实:点火者是谁,大家心里有数;刹车的人,已经在同一侧。

马斯克“美国党”计划暂停 转而押注副总统万斯 路德社早有预警

【路德社·简讯 ET 2025年8月20日】 美国首富埃隆·马斯克上月高调宣布,将成立“美国党”(America Party),以挑战川普政府推动的“大而美”法案。然而,据《华尔街日报》及多家媒体报道,马斯克近期已悄然搁置这一计划,向身边盟友表示,他更希望专注于旗下企业业务。 副总统万斯被普遍视为2028年共和党总统选举的头号热门。马斯克清楚,若执意另立门户,不仅难以成事,还会破坏与万斯的紧密联系。如今他选择调整策略,不再亲自分裂党派,而是暗中押注万斯,并考虑在未来动用资金为其竞选助力。 路德社早前就指出,马斯克不过是中共搅乱美国政治的“工具”。这次转向,不是彻底收手,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介入——由公开挑战转为在共和党内部下注,借助万斯来延续自身影响力。

美能源部长:欧盟若要美方加码对俄制裁,应先停买俄油气并改购美国液化天然气;欧盟正讨论对华次级制裁

【路德社·简讯 ET 2025年9月8日】 《金融时报》刊出专访称,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表示,若欧盟希望华盛顿进一步收紧对俄制裁,就应停止购买俄罗斯的石油与天然气,并转而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和其他化石能源;他强调持续购买俄能源等同为普京的战争“输血”。 同一报道线索下,欧盟内部正讨论对持续大量购买俄能源的国家采取次级制裁选项,其中包括针对中共国。赖特近日亦对路透表示,他不担心俄罗斯对中共国的天然气交易会削弱美国天然气出口,但重申削减俄罗斯能源收入是华盛顿施压重点之一。

普京访华后:“西伯利亚力量-2”提速,俄企谋发人民币债

【路德社·简讯 ET 2025年9月8日】 据《金融时报》报道,多名知情人士称,中共国高级金融监管官员在8月下旬广州会见俄罗斯能源公司高管时表示,将支持俄企在中共国发行人民币“熊猫债”。若成行,这将是自俄于2022年入侵乌克兰以来俄企首次在中共国境内融资,也是自2017年俄铝在中共国发行人民币债后俄企重返中共国公开债市的首例。报道并点名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及其关联方可能成为首批发行者,同时提示中资银行仍顾虑二级制裁风险。 配套信号上,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于上周五获中共国境内评级体系中证鹏元给予的AAA展望稳定的评级,被视为进入境内债市的必要前置条件之一;路透称该举动发生在中俄就“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签署具法律约束力备忘录之后。此前,俄铝在2017年已完成两期在华熊猫债合计人民币15亿元的发行。 在普京9月初访华、与习近平会谈之际,双方宣布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并强调两国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在西方制裁封堵俄方海外融资渠道、且中资机构此前因担心二级制裁而回避公开融资的背景下,上述政策窗口被视为俄能企以人民币融资的潜在突破,但能否落地仍取决于中资承销与配置机构的合规评估。

Response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