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菲律賓難以成為的第二個新加坡的原因?
1️⃣ 政治與制度面
-
治理能力差距
-
新加坡:高度集中化的治理模式、廉潔高效的官僚體系、長期穩定的執政團隊(PAP),政策執行率極高。
-
菲律賓:民主制度下政黨極度分散,總統制+地方豪門政治(local political dynasties)導致政策更迭快、執行力弱。
-
-
法治與反腐差異
-
新加坡長期保持低腐敗率(全球排名前10)。
-
菲律賓在東南亞腐敗指數偏高,司法體系效率與獨立性不足。
-
-
安全環境與社會秩序
-
新加坡社會安全、法治嚴厲,吸引外資。
-
菲律賓部分地區長期存在治安、叛亂、海上領土爭端問題,增加投資風險。
-
2️⃣ 經濟與結構面
-
產業結構差異
-
新加坡:出口導向型高增值經濟(金融、航運、高科技製造、生物醫藥)。
-
菲律賓:高度依賴 服務業(BPO外包)+海外勞工匯款,製造業基礎薄弱,出口競爭力不足。
-
-
資本與基建
-
新加坡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建立港口、機場、工業園,吸引跨國企業落戶。
-
菲律賓基建長期落後(港口、交通、電力成本高),外資進入難度大。
-
-
宏觀經濟易受外部衝擊
-
阿根廷式特徵:依賴單一或少數外部收入來源(農業出口/勞工匯款),一旦全球市場或匯率波動,就容易陷入週期性危機。
-
3️⃣ 社會與文化面
-
人口與教育結構
-
菲律賓人口紅利很大,但教育資源分佈不均,高等教育科研與產業需求脫節。
-
新加坡人口雖少,但教育高度國際化,與產業緊密配合。
-
-
社會分化
-
菲律賓貧富差距大,社會資源集中於少數家族與財團。
-
新加坡雖有階層分化,但公共住房、醫療、教育等社會政策縮小了不平等。
-
-
歷史路徑依賴
-
菲律賓曾是美國殖民地,經濟與政治深受美式體系影響,但地方豪門與寡頭經濟結構保留至今。
-
新加坡則在獨立後迅速走「國家資本主義」與「國家主導工業化」路徑,避免被寡頭壟斷。
-
—
其地方豪門+短期政策循環+外部依賴型經濟,容易陷入類似阿根廷的 「中等收入陷阱+週期性危機」 模式。
還有什麼更底層的原因?
-